pg电子汪汪汪-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管庄
你的位置:pg电子汪汪汪 > 新闻动态 >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管庄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管庄
发布日期:2025-08-07 20:08     点击次数:75

一、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办

图片

图片

机关驻红庙。东以青年路、高碑店北路为界,邻平房乡、高碑店乡;西至金台路--西大望路,邻呼家楼街道办、建外街道办;南隔通惠河 望双井街道办;北起姚家园路,邻六里屯街道办、东风乡。

原为行政村,因距朝阳门八里,故名。1949年4月设八里庄乡,隶属郊二区。后改属第十四区、第十区(十三、十四区合并)、东郊区。1956年2月撤销乡建制,始建八里庄街道办,行政管辖范围东至十里堡京包铁路以西、西到红庙--西大望路(含马道口)、南至通惠河、北到六里屯。

1959年4月并入小庄街道办,1960年8月从小庄街道办划出,成立八里庄街道公社,1968年3月改为八里庄街道革委会,1978年恢复原八里庄街道办建制至今。

京包铁路南北纵穿全境。通惠河、北京热电厂循环水沟(二道沟)分别流经辖域南界和北部。

自1729年修筑朝阳门外石道后,境域内的该路两侧逐渐形成八里庄、十里堡、大黄庄等村落,并出现以寺庙为名的地名,如:红庙、延静寺、慈云寺、武圣庵、甘露庵等。

1949年后,辖域中部定为纺织工业区,东起十里堡、西至慈云寺,占地138万平方米。于1954---1957年间先后建成三个大型棉纺织厂和纺织机械厂、印染厂,形成八里庄纺织区。随后建成十里堡东里、十里堡西里、慈云寺北里等职工住宅小区。遂以“北京纺织城”闻名遐迩。 1960年代随北京热电厂、北京劳动干部学校(今北京经济学院)、北京纺织工程学院、纺织研究院等单位的建立,境域西部形成光辉东里、红庙北里、延静西里等居住区及延静里中街。

1970年代至80年代,沿朝阳路、建国路、高碑店北路和青年路两侧陆续迁入和增设了许多单位,兴建起一些大型建筑及设施,如航天大厦、欧美式乡村别墅---华乡公寓、华润饭店及全聚德烤鸭店分店、芙蓉宾馆、招商宾馆、御膳酒楼、汇海明珠和华美餐厅等。

境内有鲁迅文学院、北京经济学院、北京纺织工程学院、北京市政局党校等学校。文化娱乐设施有纺织工人俱乐部、八里庄文化站、少年宫和以少年英雄群雕为主体的红领巾公园。

顺治帝岳父(孝康章皇后之父)佟图赖及其二子佟国纲、佟国维 之墓,在青年路西侧;康熙帝第九女固伦温宪公主墓,也在青年路西侧;弘文院大学士李率泰墓与兵部侍郎、靖南将军朱马喇墓位于八里庄以南;体仁阁大学士英桂墓,俗称英家坟,位于延静西里。以上墓丘早

已平覆。 ’

建国路沿途有长途公共汽车通往天津、香河、三河、蓟县、遵化、唐山等市县。

(一) 住宅区

1、石佛营东里

东靠京包铁路线,西至十里堡路向北延长的规划路,北起姚家园路,南邻北京市第三构件厂。

原为东风乡石佛营村农田,1987年始建住宅区,因位于石佛营村以东,遂于1990年3月定今名。附近驻有 承德驻京办事处等单位。

2、八里庄北里

东起规划路,邻北京市第三构件厂,西邻红领巾公园,南隔规划路望八里庄南里,北始东风乡农田。北部建有高层楼2幢、多层楼4幢;南部都是平房,形成一至十巷。因位于八里庄以北,且与八里庄南里相对应,故名。

1958年始建住宅区,多为自建平房,并有一些农业户,曾名八里庄居民区。1981年12月定为今名。

居民区内驻有市住宅总公司房管处综合服务部、农民日报社、鲁迅文学院、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等单位。西侧的红领巾公园内有“古今中外少年英雄”雕塑群。

3、红庙北里

东邻延静西里,西至金台路邻金台里,南界朝阳路望红庙,北起朝阳北路邻甜水园西里。曾名小庄。因位于红庙以北,于1981年12月改定今名。

1950年代初为农田和散居平房院落。1956年沿朝阳路北侧始建三~四层楼数幢,均为砖、瓦、木架、起脊式结构。1980年在住宅区中部和北部建砖混平顶式结构多层楼和内浇外挂式结构高层楼,形成现今规模。

住宅区内驻有北京热电厂招待所、北京经济学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北京电建综合开发公司贸易货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第二分校、华欣商店、餐厅等单位。

4、延静西里

东始延静里中街邻纺织研究院,西接红庙北里,北起朝阳北路,南至朝阳路 望红庙、慈云寺。

因该里南侧原有一座清代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英桂墓,故曾名英家坟。鉴于地处延静东里以西,1989年2月改定今名。始建于1950年代,四层以下的楼房为砖瓦、木架、起脊式结构;1970年代建5~6层楼房为砖混平顶式结构。

居住区内驻有市邮政局供应科、区教育局科技站、八里庄医院、区房管局开发公司、纺科院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等单位。

5、延静东里

东隔东四环路邻慈云寺北里,西至延静里中街望延静西里,南至朝阳路邻慈云寺,北起

朝阳北路邻姚家园。南部为纺织工业部研究院,北部为北京市纺织工业局第三期建设工程。因该地原有延静寺而得名。延静寺系慈云寺僧人的家庙。1954年始建住宅区时,仍名延静寺。后因居延静里中街以东,为与延静西里相对应,1989年2月改定今名。

驻有市公共汽车五场、市鞋帽公司、区精神病防治所、朝阳供电局营业站。

6、八里庄南里

东起十里堡路邻十里堡北里相邻,西至八里庄路,北始规划路望八里庄北里,南邻十里堡西里。

原为八里庄的农田,又位于八里庄北里以南,故名。1985年始建住宅区。已迁入的居民中,多为同升和鞋厂和京朝城乡开发公司的职工,另有部分搬迁户。

该地原有清代墓两座:一等男李率泰墓,墓主系汉军正蓝旗人,曾任弘文院大学士、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卒于1666年正月;清代三等子朱马喇墓,墓主系满洲镶白旗人,碧鲁氏.曾任兵部侍郎、都统、靖南将军。两座墓丘早已平覆。

住宅区内驻有朝阳区第二工业局、朝阳区支农办公室、北京市企业人才开发协会、京朝烹饪学会第二培训中心、京朝劳动服务公司培训学校、京朝城乡开发公司、同升和鞋厂等单位。

7、十里堡北里

东起京包铁路线,西界十里堡路,南至热电厂循环水沟(二道沟),北邻北京市第三构件厂。

原为农田。1958年北京第二建筑公司在此建工棚,后为平房居住区,曾名二建宿舍和北十里堡一条。1981年12月,鉴于其居十里堡东里以北,遂改为今名。

8、慈云寺北里

东界八里庄路 邻十里堡西里,西邻纺织研究所,南至朝阳路,北起北京热电厂循环水沟。始建于1955年,为北京第三棉纺织厂和纺织研究院的职工生活区,因居八里庄路以西,曾名八里庄西里。1981年12月,以其南侧的一座清代古刹慈云寺改为今名。

住宅区内驻有纺织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纺织工业局销售处、北京第三棉纺厂劳动服务公司等单位。

9、十里堡西里

东起十里堡路邻十里堡东里,西至八里庄路望慈云寺北里隔,南至朝阳路,北始北京热电厂循环水沟(二道沟) 邻八里庄南里。因位于八里庄路以东,曾名八里庄东里。1982年12月因其居十里堡路以西,且与十里堡东里相对应,遂改为今名。

始建于1954年,为北京第二棉纺厂职工生活区。

10、十里堡东里

东起京包铁路线邻甘露园,西至十里堡路邻十里堡西里,南以朝阳路为界,北邻十里堡北里。

曾名国棉一厂宿舍。1981年12月因其居十里堡路以东,且与十里堡西里相对应,遂改为今名。

宅区内原有一座清初贝子务达海墓。务达海是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齐第四子,死于1655年,谥襄敏。

11、甘露园

东临青年路,西靠北京市建筑机械公司,南至朝阳路,北傍北京热电厂循环水沟(二道沟)。1954年北京市水泥瓦厂在此建平房职工宿舍,1956年曾分别称甘露园南里和甘露园西里。1981年12月改定为今名。

驻有区电缆厂、区煤气表厂、市机械施工公司建筑安装工程处保养场、北京口腔医院门诊部等单位。

青年路,位于平房乡和八里庄街道办辖域内。北起东坝路-姚家园北二路,南至朝阳路。1959年10月朝阳区团委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修路的义务劳动,路修成之后,为表彰青年们的劳动成果,故定此名。沿路附近有姚家园村、甘露园,与姚家园路相交。

12、大黄庄

位于高碑店乡辖域东北部,是八里庄街道办的一块飞地。东邻农具厂,西、北邻大黄庄苗圃,南临朝阳路。原隶属高碑店乡,1960年代初,朝阳区园林局在此建苗圃,征地范围内的农户随之转为非农业人口,形成苗圃职工居住区,划归八里庄街道办管辖。

成村初期,以姓氏得村名为大王庄,后音讹成大黄庄。1965年曾更名为甘露园东里一、二巷。1981年12月恢复今名。

驻有市政三公司二工区、区园林局大黄庄苗圃、八里庄联社永昌综合修理门市部、京祥五金建材商店、大黄庄小学等单位。南侧朝阳路旁立有通县界碑,高1.95米、宽0.86米,碑面刻“通县界”三个尺余大字。

13、红庙

为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东邻慈云寺,西临西大望路,南邻北京热电厂,北隔朝阳路望红庙北里。

以庙得名。现北京经济学院内原有一座庙宇庙字名红庙(早已废圮),故名。1977年更名甘露园中里东、西巷。1 981年12月恢复原名。1950年代北京劳动学院在此建校;继后市灯泡厂、北京民航局、市住宅四公司在此建职工住宅楼,沿朝阳路南侧呈长方形布局。

南侧原有一座清代辅国公祜世塔(碑文称胡什塔) 墓,墓主系清太祖二弟穆尔哈齐第九子,卒于1663年。墓丘早已平覆。

14、慈云寺

东起四环路邻北京第三棉纺厂,西邻红庙,南至北京热电厂专用铁路线,北起朝阳路望纺织研究院。

以寺得地名。据《宸垣识略》载:“慈云寺在朝阳门外八里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敕建,有御书石匾”。1949年该地辟为某部队驻地。1950年始建平房住宅区,陆续建起多层楼。1965年更名慈云里。1981年恢复原名。

15、光辉东里

东起北京热电厂高压线,西隔西大望路望光辉里,南止建国路,北邻北京热电厂。始建于1976年,为北京热电厂职工住宅区。故曾名电厂南宿舍。1981年因其居光辉里以东,遂改为今名。

(二) 街巷

1、延静里中街

北起朝阳北路(旧名红领巾公园路)接甜水园东街,南至朝阳路。与西邻的金台路-甜水园街(旧名甜水园西街)平行。因居延静东里、延静西里之间,故名。

1960年代随兴建合成纤维实验厂而修筑成路。街两侧驻有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北京东方毛织厂、市电信建设公司仓库、市政第四工程公司第三工区、经济学周报社等单位。

2、八里庄路

北起朝阳北路接石佛营西路-华章路,南至朝阳路接慈云寺东路。与西邻的延静里中街、东邻的十里堡路平行。因地处红领巾公园南侧,曾名红领巾公园南路。鉴于该路东邻八里庄南里,北始八里庄北里,1981年12月改定今名。成路于1955年,系发动群众义务劳动筑成。1960年代改修成现状。

路两侧有北京长乐饮料食品厂和矿泉水饮料厂、区轻金属制品厂、区金属门窗加工厂、北京纺织机械器材研究院、北京纺织工业总公司住宅建设开发总公司仓库、棉印供销经理部、八里庄储蓄所、幼儿园等单位。

3、十里堡路

北起北京市第三构件厂接石佛营路-星火西路-酒仙桥路,南至朝阳路接十里堡南里。与东邻的京包铁路线、西邻的八里庄路平行。

成路于1968年,改建于1982年5月。以距朝阳门十里的自然村十里堡 得名。该路为北京“纺织城”生活区内的一条南北交通干线。北京热电厂循环水沟(原二道沟)横穿此路处建有一座混凝土桥。

路两侧有鲁迅文学院、北京豆制品五厂、达达仪器仪表厂、区九洲皮件厂、区双联电子电器厂、八里庄房管所、纺织配件门市部、区粮食局福光粮油食品门市部、区蔬菜公司八里庄批发交易市场、十里堡南里综合商店等单位。

4、高碑店北路

北起朝阳路 接甘露园中街-四季星河西路-容惠路-姚家园东里中路,南至建国路。与东邻的北京热电厂循环水沟(二道沟之南北向段)平行。

成路于1960年代初,1979年铺装沥青路面。因居高碑店村和高碑店路以北,故名。北端经朝阳路向西拐弯可与青年路相连;南端经建国路向东折,可与高碑店路相接。

路西侧驻有高碑店乡政府、中国矿产品检验研究中心、朝阳区东华医院、中国进出口商品技术检验研究所、北京市力源电器修理厂、四方技术开发公司、三惠饮料厂、市电车公司五场、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登记管理三所、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等单位。

路南口有一座欧美式的华乡公寓乡村别墅,为14个球体组合式建筑,形式新颖,别具风格。另有大型建筑华润饭店。

5、建国路

东起八里桥,与通县交界;西至东三环中路,与建国门外大街相接。自西向东与针织路、西大望路、京包铁路线、高碑店北路、高碑店路、定福庄西街、定福庄东街、双桥路、双桥东路相交。与北邻的朝阳路,南邻的京承铁路、通惠河平行。

因居建国门以东、建国门外大街以东,故名。为建国门外大街向东的延长线。成路于1955年。1965年6月改建拓宽成现状。该路为北京最长的一条东西横轴线的东段组成部分,是连接京、津、唐地区和冀东各县的交通耍遭,素有“首都东大门”之称。

建国路车流量大,故路两侧的汽车修理和汽车零配件商店多达21家,并设有旅馆、饭店、停车场23个。建国路有各类工厂42家,多分布于西段,如市酿酒总厂、市葡萄酒厂、市电镀总厂、市印刷二厂、市热电厂、北方锅炉厂、市汽车修理六厂、市仪器厂、东方袜厂、花东压铸厂等。建国门驻有华润饭店、内蒙古大饭店、昭君楼饭庄、京来顺饭庄以及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生物研究所、中国建材研究院建材研究所、交通部公路一局、航空航天部配件展销中心、航特商场等单位。

二、北京市朝阳区管庄街道办

图片

图片

机关驻管庄东里。东起东军庄东墙,邻通县城关乡;西至联合收割机厂西墙东侧,邻高碑店乡、平房乡;南至双桥中路南院南墙北侧,邻管庄乡、豆各庄乡;北至北京制笔三厂、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三间房仓库、6901工厂北墙南侧,邻与常营乡。

因地处城乡结合部,故住宅区和企事业单位周围多为相邻各乡耕地。辖域呈散列状。

原属通县,1958年1月划归东郊区。1958年2月成立管庄街道办,辖域东至八里桥,西至三间房,南至朝阳路,北至常营乡。1959年4月区划调整时,将三间房、双桥两个街道办与该街道办合并,管辖范围向西扩大至原通县界碑处,向南扩大至豆各庄乡(东、北两面管界未变)。1960年成立管庄街道公社。1968年成立管庄街道革委会。1978年恢复管庄街道办建制。因辖域内原有管庄村,故名管庄街道办。

1950年代初,随冶金工业部干部学校、农垦部物资供应站、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及中央广播电台等单位的迁入,形成辖区雏形。1960年代,因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航空航天部625所、建材机械厂、广播器材厂等单位陆续兴建,遂形成管庄大院(今管庄东里、西里、北一里、北二里)、双桥东里、双桥西里、定福庄南里、定福庄北里、双桥中路南院、双桥中路北院等居住区。1970至80年代由于不断迁入新的企事业单位,不仅原有的住宅区随之扩大,而且增加了双桥站北里、东柳北里、八里桥南里等住宅区,形成现今规模。

驻辖域内的中央部属单位33个,市属单位33个,区属单位52个。其中三间房东路--双桥路以东的管庄东、西里一带,有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国家建材局标准化研究所、国家建材局技术情报所等科研单位集中。定福庄南、北里则高等院校居多,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等。此外,还有航空航天部625所、水电部北京勘测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602设计研究院、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建筑机械厂、北京联合收割机厂、北京手术器械厂及管庄二中、管庄中心小学、管庄医院等单位分布在辖域内的其他地区。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等65个单位自筹资金,参加华北油田天然气进京工程的建设,使得辖域内一万多户居民受益。

双桥路西里,原有清代大学士那桐墓,现存墓上建筑为内燃机总厂疗养所。大黄庄村东、北京市联合收割机厂内,有一座建于清代的药王庙,目前尚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山墙为云霄墙,雕砖花纹,刻有“禅院生辉”四字。

(一) 住宅区

1、定福庄北里

东临定福庄路邻三间房,西至定福庄农田邻电力公司,南隔朝阳路望定福庄南里,北至褡裢坡农田。该地原为三间房乡农田及窑坑。1950年代建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与家属宿舍,因位于定福庄北侧得名。初为平房,1960年代先后建成楼房17幢。1980年代初,中建一局五公司在东侧建多层家属宿舍楼11幢、平房3排,与西侧煤炭管理干部学校家属宿舍以一墙隔开,使住宅区分为东、西两部分。

2、管庄北二里

东至常营乡农田,西临管庄路,南邻管庄北一里,北邻常营乡。原为农田。1953年,6901厂兴建家属宿舍,因位于管庄东里以北,1965年曾名管庄北里。1977年改名管庄北院,1981年更为今名。

3、管庄北一里

东、南均邻管庄东里,西临管庄路,北邻管庄北二里。原为管庄乡农田。1953年冶金部冶金地质研究所在此辟建宿舍,因位于管庄东里以北,曾名管庄北里,1977年称管庄北院,1981年更为今名。现为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所在地。

4、管庄东里

东接农田,西临管庄路邻管庄西里,南邻西军庄及管庄,北邻管庄北一里。原为管庄乡农田,1963年始建楼房住宅区,因位于管庄路东侧。1965年定名管庄东里。1977年地名整顿,更名为管庄大院,1981年恢复初名。

该住宅区主要为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国家建材局技术情报所和国家建材局标准化研究所3个单位所建的住宅楼。

5、管庄西里

东至管庄路邻管庄东里,西临三间房东路邻三间房,南隔朝阳路望周井大院,北邻外贸公司仓库。该地原为通州农业干部学校、北京建材机械厂职工宿舍,因位于管庄路西侧,1965年命名管庄西里。1977年地名整顿时改为管庄西院,1981年恢复原名。1987年征用农田,由北京内燃机总厂、北京市东区邮电局、区教育局在此建楼房住宅区。

住宅区内驻有北京卷烟厂、北京建筑材料机械厂、武汉大学研究生部等单位。

6、东军庄

东邻通县城关乡,西邻部队营房,南邻八里桥村,北至草房村。原为农田。1950年代末建为部队营房,1963年始建家属居住楼,因系部队营房及家属区,且与西军庄相对应,故名。

住宅区内驻有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航空航天部铝门窗厂等。

7、西军庄

东邻部队营房,西、南邻杨闸,北邻管庄东里。原为农田。1953年始建部队家属平房宿舍,1970年代建多层楼。因系随军家属住房,并与东邻的东军庄对应,故名。

8、定福庄南里

东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临定福庄西街,南临建国路,北隔朝阳路望定福庄北里及定福庄。

原为定福庄农田。1953年在定福庄南侧修建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宿舍。1977年定名定福庄南院。1981年更为今名。

住宅区内驻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及煤炭部地质局仓库等单位。

9、周井大院

东邻管庄,西邻生物制品研究所,西南隔建国路及通惠河望东柳北里,北靠朝阳路邻管庄西里。

原为管庄农田。1965年始建居住区,形成院落,该地原有周姓的一口井,故名。

驻有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工程机械厂、物资供应公司、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职工幼儿园等企事业单位。

10、东柳北里

东起白灰窑,西临双桥路邻西柳巷,南邻小寺农田,北濒通惠河。原为管庄乡农田,后双桥砖厂(玻璃钢制品厂前身)建平房宿舍,1976年改建楼房。因居东柳巷东北,1981年定今名。

11、八里桥南里

东邻重兴寺,西邻北京木材防腐厂,南邻重兴寺农田,北至建国路。原为农田,1950年代在八里桥以南兴建铁道部木材防腐厂家属宿舍,1965年地名整顿时定名八里桥南里,1977年更名八里桥南院,1981年恢复初名。

12、双桥站北里

东邻东柳巷,西邻北双桥为邻,东南隔京承铁路线望双桥火车站、双桥路西里,北邻西柳巷农田。

原为农田。1975年始建北京铁路分局双桥火车站职工家属居住区,因位于双桥火车站北侧,初名双桥车站北巷。1981年更为今名。

驻有双桥火车站、北京铁路分局怀北医院双桥分院、北京红十字整形外科医院、北京铁路分局职工学校,第四职工子弟小学等企事业单位。

13、双桥路西里

东隔双桥路望双桥路东里,西、南邻南何家村,北隔京承铁路望双桥站北里及东柳巷。1950年代末随广播器材厂建家属宿舍,因居双桥路西侧,初名双桥路西巷,1981年更为今名。

居住区是广播电影电视部设备制造厂、北京701厂、北京内燃机总厂疗养所3个单位的家属宿舍,各单位自成一院。

该地原有清代大学士那桐墓。那桐系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历任户部尚书、外务部会办大臣、军机大臣、弼德院大臣。墓丘1955年被毁。现存墓上建筑为典型四合院,有内外两层院落,占地0.2万余平方米。现被内燃机总厂疗养所占用。

14、双桥路东里

东、南邻咸宁侯,西隔双桥路邻双桥路西里,北靠京承铁路邻小寺。

原为农田,1950年代末始建仓库,后改为住宅。因居双桥路以东,初名双桥路东巷。1981年更为今名。

15、双桥中路北院

东、北邻双桥农场葡萄园,西邻军马庄,南隔双桥中路望双桥新村。

原为农垦部棉种试验站和棉花试验田。1956年先后进驻海军602设计研究所和总后军马局物资供应站,由此得名602所。因位于双桥中路北侧,1977年地名整顿时更为今名。为便于管理使用房屋及土地,198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双桥企业干部轮训班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602设计研究所交换房地产,遂成今规模。

16、军马庄

东邻双桥中路北院,西临双桥中路,南邻双桥中路南院,北邻北京电话局仓库。

该地原为农垦部棉花试验田.1965年总后勤部军马局兴建宿舍,1977年定今名。为便于管理使用现有房屋及土地,1984年与东邻的602所交换房地产,遂成现状。

居住区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双桥企业干部轮训班。

17、双桥中路南院

东邻双桥新村,西邻双桥农场农田,南邻五井村,北隔双桥中路望军马庄。原为管庄乡农田,1950年建为中国农垦物资供应站宿舍,1977年据其位于双桥中路南侧,遂定为今名。

驻有中国农垦机械物资供应公司及其劳动服务公司。

(二) 街巷

1、管庄路

跨管庄街道办、常营乡、东坝乡辖域。南北走向,北至东坝路-楼梓庄路-东坝大街-皮村路-徐尹路,接东苇路;南至朝阳路。与西邻的定福庄路平行。成路于1953年,因南段位于管庄地区得名。

路上有座常营桥,北段有西小井、东小井、常营等自然村。常营村以北路两侧为稻田、菜地,以南两侧有管庄东里、管庄西里住宅楼。

路两侧驻有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6901工厂、常营乡政府、常营派出所、常营民族小学、常营卫生院、常营拉锁厂、北京第九针织厂等单位。设有常营民族商店、管庄百货商场、管庄副食品商店等商业设设施。

2、定福庄北街

南北走向。北起北京制笔零件二、三、四厂和朝阳北路,接定福庄西路;南至朝阳路,接定福庄东街-定福庄西路。与东邻的定福庄路、西邻的平房路平行。该地原为窑坑,1953年筑成石子路,因位于定福庄村、居朝阳路北侧,并与南侧定福庄东街、西街对应,故名。曾一度由北京化工五厂管辖,1964年后划归北京市文教用品厂。1986年铺装沥青路面。

路两侧建有农民住宅,另有北京市文教用品厂,北京制笔零件二、三、四厂,定福庄第四小学等单位。

3、三间房东路

北起朝阳北路 接民族家园中路,南至朝阳路 接双桥路。该地原为砖窑坑。1964年修建北京市外贸运输公司仓库时辟筑成路,1970年代铺装沥青路面,因位于三间房东得名。

路侧有中国对外运输公司三间房仓库、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三间房仓库、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北京分公司集装箱货运站、朝阳区三间房五金综合加工厂、北京卷烟厂、朝阳区供销社、蔬菜公司三间房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土产建材收购部、三间房供销社、生产资料商店、北京市京广五金综合商店等。

4、定福庄西街

南北走向。北起朝阳路,南至建国路(京通快速路) 接北花园小街/中路。与东邻的定福庄东街平行。原为管庄乡定福庄村农田。1953年随两侧楼房建成辟筑成路。1954年铺成沥青路面,1976年改筑为现今道路结构。以位于定福庄东街以西,得名。

路两侧有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科研所水工实验厅北厅、水电二局修造厂、水电二局职工医院、水电二局建筑公司、能源部电力设计规划总院北京仓库、内蒙古自治区物资局驻京办事处等。另有美乐福食品厂门市部、京昌钟表快修店、昭君楼饭庄。

5、定福庄东街

南北走向。北起朝阳路 接定福庄北街,南至建国路 接定福庄西路。与西邻的定福庄西街--北花园小街/中路平行。

原为管庄乡定福庄村农田,1953年辟筑成路,以村名得名定福庄路。1977年改筑,为与西邻的定福庄西街对应,更为今名。

路两侧有北京广播学院、化工部招待所、北京照明器材二厂、朝阳区懿德针织服装厂等单位。

6、双桥路

跨管庄街道办、管庄乡、三间房乡辖域。大体呈南北走向。北起朝阳路,接三间房东路;南至京哈高速辅路。中途与建国路相交,横跨通惠河与京承铁路相交,与双桥中路(广渠快速路)相交。与东邻的双桥东路平行。该路跨通惠河由一座名双桥的桥梁相接,路随桥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始见双桥地名,后沿用成地片名。

明代此地跨通惠河有两座桥,东为石桥、西为木桥,统称双桥;后来东桥易名为普济桥,西桥沿用“双桥”名称至今,形成地片名。

明末清初已有土路。1930年代为沙石路面。1956年铺装沥青路面,同时将跨通惠河的双桥由木桥改筑为混凝土桥,遂成现规模。

沿路驻有北京市水暖器材一分厂、北京市建筑装饰公司、北京玻璃钢制品厂、广电部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制造厂、北京701厂、双桥正骨医院、北京内燃机总厂疗养所、双桥中心小学等单位。另有双桥副食商场、双桥饭馆、双桥路粮店、双桥路菜店及两个集贸市场等商业服务设施。该路中段设有双桥火车站,路南段有小猪河桥和通惠一支渠桥。

7、双桥东路

北起朝阳路、南至万通路-四合庄东路。中途与建国路、通惠河、京承铁路、广渠快速路、京哈高速相交。原为土路,1956年修建拓宽为煤砟zhǎ路,1970年改筑。因位于双桥路以东,故名。

路侧驻有双桥派出所、管庄乡塔北村委会、双桥医院、环保设备厂、国营燕京医药批发商店第一分店仓库、北京市长城工程机械厂仓库、双桥商店、军华商店、管庄建材商店等单位。

8、双桥中路

东起双桥东路,西至双桥路。1930年代已成路,西至广渠门。后西段易名为广渠路,中间段成为农田。1970年代修筑成现状。因位于双桥路与双桥东路之间得名。

路两侧有广播电影电视部安装工程公司、中国农垦物资供应公司、双桥中学、京联风机厂、北京市农机供销公司仓库、中国人民解放军企业干部培训中心、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602设计研究院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